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杜威被评为第十五届全国十佳孝贤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杜威被评为第十五届全国十佳孝贤荣誉称号,2019年1月10日,呼市政协文史委组织了授匾仪式,由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常务主任、党组书记冯振德等领导专程前来为杜威授匾,呼市宣传部和赛罕区宣传部的干部、内蒙古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领导等出席授匾仪式。
今年28岁的杜威,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全区道德模范”、2011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2年被评为“中国好人”、2014年荣获“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佳毕业生”、2015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敬老孝星奖”、2017年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8年被评为“第十五届全国十佳孝贤”。现在,他已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比起当年最早获奖时,他的样子没怎么变:棱角分明的脸庞、短平的头发、朴素的衣装,只多了谦和的笑容。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90后”大男孩,其成长经历迥异于大多数同龄人,曾十几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母亲,为母亲写护理日记,考入大学后,又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心怀大爱,以实际行动和志愿者精神弘扬向善向上的正能量,不断续写着感人的篇章,他用日记记录着自己平凡的人生。
家庭变故,护理日记成就少年感动人物
“自古英雄多孝子,久病床前一少年。侍母十年从无悔,真情永驻天地间”。这是杜威获评感动内蒙古人物时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那一年杜威18岁,是所有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领奖、做报告、出名,对他来说都是新鲜事,但他面对这些一直淡然处之,觉得自己“只是尽到了作为儿子应尽的孝心和责任”。
杜威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在他七岁时,母亲因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失去自理能力,之后几年逐步发展到不能主动进食、不能说话、意识不清。父亲是高中教师,一直带着重点班,工作特别繁重。小小年纪的杜威便懂事地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尽自己所能为父亲分忧。
每天上学前,杜威都要给妈妈穿好衣,喂了饭,有时课间10分钟,他也要飞快地跑回家照看一下。长期卧床患者容易生褥疮,杜威就为母亲勤洗衣服、晒被褥、擦身子,一天翻几次身,母亲十几年里没发生过一次褥疮,连医生都惊叹,这真是一个奇迹。在照顾母亲的那些年里,他学会了量血压、下胃管、插尿管、打针、按摩。
为了给母亲多加一些营养,他还学习膳食营养配方,给母亲开小灶做饭,但是由于母亲长期瘫痪卧床,不能咀嚼,蔬菜水果吃的少,再加上母亲从小就不吃荤,生病以后,营养更是跟不上。他就开始劝母亲喝牛奶,开始时怎么劝她也不喝,她就一连四天跪在母亲床前,央求她和,直到母亲开始喝牛奶。为了给母亲多加些营养,杜威在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给母亲学习下胃管,把流食通过特制的针管注射到胃里,开始的时候他拿不准,母亲也不适应,经常把流食弄得他满脸满身,他通过一次次的模拟联系,把经验写进日记,直到自己熟练掌握。
等到晚上母亲睡了,他就静下心来,学习功课,做作业,有时一直写到深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写长达十多年的《妈妈日记》,把照顾母亲的生活、饮食、身体状况,做一些经验和总结性的记录。2005年7月29日,他在给母亲喂下红枣后,发现母亲脸上变红,翻腾的厉害,他马上给母亲量血压,当看到血压升高不少时,就很快在日记里记下:红枣补食,以后慎用。1999年4月20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昨天阴天了,妈妈又不好受了,她差一点从床上翻下来,多亏我在床的外面放了枕头,从今晚开始,我要把我的小床挪到外面,这样,妈妈就是掉下来,也会落在我的床上。通过这样日复一日的写日记,杜威在一步一步的研究着母亲的病情,去总结经验教训,去思考分析。
崭新开始,大学的公益日记
少年成名的杜威,在大学校园里没有就此归于沉寂。他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公益之路。杜威当时就读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全国第一所“雷锋大学”,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如在青城公园跳水救人的“12.14英雄团体”,身患绝症捐献眼角膜“光明天使”李莹,他们的事迹让杜威深受触动。得知杜威的经历,校团委希望他发挥好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这时候,我也特别想做些实事,让大学的生活更有价值,也回报那些帮过我的好心人。”杜威说到。
获奖的经历,使杜威结识了不少其他感动人物和道德模范,杜威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中不乏一些爱心公益人士,在这些人的引领下,杜威走上了公益之路。当杜威第一次来到呼和浩特市“爱心妈妈之家”,看到那些乖巧、拘谨的孤儿和留守儿童的眼神时,他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在不耽误功课的情况下,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抽出时间到校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周一到周五也平均有两个小时用在相关事情上。
杜威在学校时生活拮据,除了奖学金用于公益事业外,为受助者提供的更多是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辅导。2012年4月,杜威得知老家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印堂乡饮牛沟村有位脑瘫患者青年赵建芳,不仅自学了小学和初中课程,还靠双脚写字,坚持文学创作,杜威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把自己得来的奖品驼绒被和身上的几百元钱以及一套路遥小说送给了她,鼓励她战胜病魔和困难。赵建芳虽然身患残疾,但她自强不息,杜威多次上门教赵建芳学电脑,和她探讨文学创作,用微信写日记、发图片,记录一天的生活,她的创作激情十分高涨。赵建芳用双脚脚趾击打键盘,无法穿普通的袜子。天凉时脚趾受凉,经常痉挛。杜威就给她买了五指袜,赵建芳穿上这种袜子,即暖和又不影响写日记。在杜威的帮助下,这个处于困难中的残疾人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现在,她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苍天泪”已发表,该作品总字数接近30万字,详实的记录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作品对于青少年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人社会意义。赵建芳虽然说不清楚,但是从她咿咿呀呀的发音和表情可以看出她对杜威的亲近和信任。每次分别,杜威都是带着她的寄托和纠结离开。“我不知道赵建芳的这种病还能不能治好,不知道她的希望还能坚持多久,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帮助这位困境中的姐姐。”杜威在日记中写到。迄今为止,杜威已通过个人力量,多次向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寻求帮助,多家单位和组织对赵建芳伸出援助之手。
大三时,杜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学生党员。大四时,杜威经人推荐成为内蒙古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这以后,在一次次具体活动之后,杜威通过写日记,开始从宏观角度关注自治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做公益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以及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
杜威的行动带动了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先是寝室里的同学跟着他参加公益活动,写公益日记,接着便是班里,学院里更多的同学。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同学走出校园,走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他们做好事做实事。这时的杜威俨然成为一面旗帜,在校园中引领着公益之风。
爱中成长,将日记文化变成自己的事业
2014年,杜威大学毕业,通过招考成为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生。在西部志愿者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呼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的工作岗位上,杜威成了各种公益活动中挑大梁的角色。2015年,由杜威牵线搭桥,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与内蒙古文化助残慈善协会联合举办“爱心助残,让我们的梦一起飞”残疾人手工艺品展示义卖活动,半个小时就筹得善款4000多元。其中,策划方案的制定、场地的协调、主持词的草拟、新闻稿件的撰写等,都是杜威一手负责。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的道德讲堂也是由他负责策划和主持。
2016年6月25日,经河南省洛阳市日记文化爱好者李明强老师的推荐,杜威参加了河北省保定市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日记文化座谈会”。从此,在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馆长、河北省过学会会长康殿英先生的带领下,杜威逐渐的成长为一名日记文化研究员。杜威经常受邀到各地做先进事迹报告会,每到一处他都会把自己写日记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带动周围的人。
团中央领导在2015年夏天调研呼和浩特市共青团工作中了解到杜威的事迹后,于2016年1月29日给杜威同志的回信中写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求青年勤学、明辨、笃实,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并向全社会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的事例告诉我们,落实总书记的这一要求,青年榜样的作用十分重要。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能给予人信心、予方向、予力量,带动很多人一起前进。希望你保持优秀品质,带动更多的身边伙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弘扬更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就这样,杜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他人,也在写的日记中感动着自己。“写日记这一习惯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好的去帮助家庭,帮助社会,也让自己变得成熟。”杜威说,“我会通过写日记和学习文学创作,鼓励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用自己的爱心传播和感染社会上的人。”在传递大爱的路上,杜威通过日记人生发挥着自己榜样的力量,感动和召唤更多的人用日记来表达心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