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禁区”、高温炙烤、无休无止的漫天风沙中,巡逻站岗已是50年。他们把唯一一口水井,有害物超标几十倍上百倍的苦咸井称作“甜水井”。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里有家的温暖!因为他们胸中有国的强大!
66120部队74分队,驻守在蒙、甘交界的巴丹吉林大漠腹地清河口地区,沙漠戈壁横亘,荒无人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是北京军区八千里边防线最西端的连队,担负着100多公里的边境守卫任务。
52年来,74分队官兵始终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骆驼精神”和“环境苦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的“胡杨哨兵精神”,为祖国守边关,为人民保平安,忠诚戍守在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连队先后涌现出“戈壁红柳”何卫平、新时期边防战士的楷模烈士张良、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陈宝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荣立集体三等功7次、二等功5次,先后被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清河口夏季酷热,最高气温达56℃,地表温度超过70℃,走在戈壁滩上能把胶鞋底烫破,沙堆里能烤熟鸡蛋,每年7级以上大风260多天,10级以上达70多天,最大风力超过陆地上罕见的12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官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勤巡逻、站岗放哨,执着的守护着祖国的北疆。清河口距团机关420公里,距阿拉善军分区机关近100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给养保障困难重重,从团机关或嘉峪关运来的蔬菜水果肉食,常常热坏冻烂颠碎,加之储存困难,等吃到嘴里早已没了新鲜味。但分队官兵牢记心中使命、肩上责任,艰苦不言苦,苦中有担当,始终像钉子一样铆在神圣的哨位上。清河口,听起来甘甜润泽,但实际上却是大漠戈壁深处、黑山环抱中一条贫瘠干涸的小河沟,年降雨量不足2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4200毫米以上,不仅是人的禁区,更是水的禁地。官兵为了找水,在连队周围打过几十眼井,但大多是干窟窿。打出的唯一一口有水的井,却是含砩、硫、砷等有害物质超标几十倍上百倍的苦咸水,连骆驼都不喝,官兵们说:“为了让亲人和全国人民放心,我们就叫他甜水井吧。”于是,在中国的地图上就有了“甜水井”的地名。在个人利益与国家主权尊严的天平上,他们毅然决然选择后者,没人抱怨后悔,更没有人提出过离开。连队老指导员、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陈宝,现在已是团副政委,但每逢春节,都会带家属孩子到分队和官兵一起过年,一起巡逻放哨,别人问他图得是啥,他说:“清河口的苦水养人,这里永远是我的家。”面对大漠戈壁,连队积极引导官兵善于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大家肩扛手抬,从营区清走沙石,从几十公里外拉来好土造田,在周边种植红柳、梭梭,形成挡风网,在地里盖上大棚,种上各类蔬菜,用舍不得喝的好水浇灌,精心呵护培育。通过一批批官兵持续不懈地努力,形成了一道“千里戈壁滩、十亩绿江南”的奇丽风景。被誉为“戈壁红柳”的分队原指导员何卫平,家庭条件优越,但他在偏远荒凉的戈壁沙漠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卫国戍边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历任主官始终在分享着这份荣光,崇尚着这份荣誉,奋斗在边防一线。建连以来,历任48位主官,工作满5年以上的就有18人;5年来,先后有6名干部、15名战士主动要求从外单位调到分队,甘愿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清河口分队所处地位特殊,形势复杂,任务繁重,使命艰巨。连队官兵始终把国境线当成生命线、荣辱线来守护,像“沙漠之舟”骆驼那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在大漠戈壁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近年来,连队驻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被逐步开发利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商,也有个别走私贩、淘金者打起别有用心的主意, 52年来,连队先后拒收贿赂100多万元,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养兵千日千日用,戍边百里百里宁。他们始终把平时当战时、把训练当打仗、把执勤当战斗,从难从严抓训练,精武强能戍好边,团里每年组织军事考核,连队都能夺冠。连队管段长、路况差,官兵每天乘车巡逻200多公里,一年下来行程80000余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2011年4月1日,哨所接到上级通报,有几名可疑人员临边活动,可能以打工为名藏匿在连队管段矿山中,哨长屈晓涛迅速带领执勤组巧妙化妆侦查,到重点地段设卡拦阻,成功将4名企图偷渡的外籍人员抓获,有效制止了一起重大涉外事件。多年来,先后拦截进入边境管段人员106人次,车辆77台次,抓获临边盗猎人员39人,确保了管段内连续38年无涉外事件。
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稳固,分队官兵付出的不仅是美好的青春年华,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2002年5月的一天,一支5人巡逻小分队出发了,没过多久,戈壁滩气温突然飙升至70℃,二十多公里的徒步跋涉,使巡逻官兵消耗了大量体力,一名战友突然中暑昏厥,在生死攸关面前,战士张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剩的半壶救命水留给了战友,而自己却因干渴难耐,体力透支,倒在了茫茫戈壁滩,将年仅1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界碑旁。原军医赵俊飞,1993年毕业来到清河口,一干就是16年,送走了9任主官,2次经历婚变,3次放弃调回大城市的机会。由于长期喝苦水、受辐射,30多岁就满头白发,被官兵们亲切地誉为“白发军医”。司机刘文亮,2002年入伍到分队,12年没离开过连队一步,成为全团叫得响的“红旗车手”、“边防通”、“活地图”。前任指导员刘柏林,把连队当家建,把官兵当亲人,任职6年累计休假不到60天,有5个春节都是带着妻儿在连队和官兵一起度过的。在分队,有的官兵指甲陷了、头发脱了、皮肤裂了、骨节粗了,有的患上慢性病,有的两地分居家庭和感情出现危机,但他们都凭着胡杨一样的坚毅刚强挺过来了。
52年来,分队官兵靠忠诚戍边的坚定气节、北疆卫士的使命担当,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全面过硬的坚实基础,靠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催人奋进的典型群体,靠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靠笑傲艰苦的乐观情绪、情同手足的官兵友爱,靠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不断完善的保障条件,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品质和灵魂信念,用忠诚和热血完成了戍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