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仅有100多户牧民的边境嘎查只是一片小小的风景。 但在边防民警苏雅拉心里,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他走遍每一座毡房,每一道山梁,每一片草场。
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万户千家。 风里来,雨里去,两肩雨雪霜花。
苏雅拉,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的吉日格楞图嘎查边防民警,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曾当选巴彦淖尔市首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 武警上尉警衔。
他把家安在了环境艰苦的边境区,他的妻子为此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即使这样,一家三口一年也难得几次团聚。和他在一起共进三餐最多的是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和他一起聊天、干活最多的是当地的牧民群众,而他留给家人的是夜以继日的思念和回家企盼。他的群众工作方法被公安部边防局和自治区公安厅推广。
2009年,他被公安部评为“公安边防部队新时期群众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先后被评为 “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在驻守边境的六年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奉献。
任何一名边境地区的责任区民警,要胜任自己的外勤工作首先就要熟悉自己的责任区,而牧区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给熟悉责任区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苏雅拉的责任区1000多平方公里,却只有100多户牧户,“三十公里做邻居,一百公里串串门”便是他责任区的真实写照。刚接任外勤民警的时候,由于所内配备的车辆有限,下乡走访的次数很难保证,为了熟悉自己的责任区,干好外勤民警的工作,苏雅拉经常是搭着过往车辆、有时甚至是徒步下乡走访,每次下乡他都自己带足干粮和水,辖区的群众经常能看到他徒步行进的身影,干粮吃没了,就到就近的牧民家要些炒米、馒头和咸菜;水喝没了,就到牧民家或者是饮羊的水井上打上一壶,每到一户,除了做好日常的走访宣传工作外,他还帮着群众打草、饮羊,凡是能帮得上忙的,他总是和群众抢着干、争着干,成了辖区群众的好“安答”(蒙语:兄弟),只要看到他徒步走访,群众就会用自己车将他送到下一户牧民家,凭着这样的走访,苏雅拉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辖区基本情况,人口熟悉率达100%,成了名副其实的“辖区通”、“活地图”。六年来,苏雅拉仅徒步走访的行程就接近3万多公里,走访群众7800余人次,走访笔记记了20多本。翻开苏雅拉的走访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朝鲁家,长虹牌21英寸电视机1台,五羊牌摩托车1辆、菱形纹轮胎;李红卫,有羊群300余只……辛苦的走访、细致的记录、还有苏雅拉那颗心系群众的心换来的是许多案件刚刚发案便即告破的神奇。
辖区儿童冀翔3岁时,父母便离异,冀翔随母亲生活,时间一长,冀翔的性格变的越来越孤僻、厌学。看到这种情况,苏雅拉主动与冀翔的母亲商量后,将小冀翔接到了自己家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出钱给冀翔交学费,妻子娜日娜还抽空帮冀翔补习功课,小冀翔原本充满怀疑的眼中有了童真的晶莹、有了泪光的闪动,脸上也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在这个孩子的眼中,他们是没有血缘的一家人。
辖区的孤寡老人张可荣,因腿疾长时间卧床而生了褥疮,性格孤僻而又古怪。苏雅拉到老人家走访,苏雅拉将老人溃烂的褥疮擦洗干净,为老人换洗衣物。此后,苏雅拉定期登门,为老人送去药品、食品,帮老人洗衣做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和心情一天天好了起来,老人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爬上了久违的笑容,在群众的眼里和老人的心里,他们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父子。
多年来,苏雅拉为群众义务代送各类信件、杂志2700多份,打草12000多公斤;帮助牧民群众找回失散牲畜720多头,扑灭草原火灾5起,救助危重群众89人次;为贫困大学生、困难儿童等捐款捐物价值10000多元,为群众送药70余次价值1000余元。
辖区吉日格楞图嘎查地处边境,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生活水平较低。2009年,苏雅拉与2名嘎查干部,到包头市绒山羊养殖场考察后,深入11户经济状况较好的牧民家中做工作,动员其从事绒山羊养殖试验。其中8户牧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进了价值26万元的种畜和优质母羊,当年就增收7000多元,引起了苏木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向全苏木推广,经多方协调,乌拉特中旗绒山羊养殖项目落户该苏木,大大地降低了种畜价格和牧民的投资成本,吸引众多牧民纷纷搞起了绒山羊养殖业。针对一些贫困家庭无力购买种畜的情况,苏雅拉协调信用社,并动员所内民警为9户贫困家庭担保贷款11万元,帮助他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此时,苏雅拉再出新招,建议由支部设定保护价,统收牧民出栏的牛羊,在临河区设立“吉日格楞图嘎查牛羊肉”专卖店。很快,“吉日格楞图牛羊肉”以其质好、味美、绿色无污染打开了城市市场,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仅此一项,牧民每年就可多收入近千元。
选择军人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忠诚,选择军人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他用对党和国家、对边防事业、对人民群众的真情铸就了军人的忠诚,他的奉献精神也一定会照亮他和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