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服务公益基金会
》 潘凤德

潘凤德:将一生拾荒积蓄捐给灾区的老校工

来源:组委会 时间:2017-08-23 15:16:19  浏览次数: 
潘凤德 — 将一生拾荒积蓄捐给灾区的老校工
感动印象 :

一本流水账,记载着他每天拾荒的微薄收入和节俭的生活开支; 一对出息的儿女,在父亲的熏陶下双双考上大学。 一间堆满了废品的土坯房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电视机, 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却在“5•12”大地震过后不久,为灾区捐出了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的两万八千元,世人为之震惊! 退休10年,拾荒十年,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用全部积蓄,彰显了中国百姓的大爱之心!

颁奖词 :

节衣缩食,言传身教育儿女; 倾其所有,位卑未敢忘忧国!

        潘凤德,男,1941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农村。为了生活,1974年34岁的他,随哥哥来到了突泉县,先后在杜尔基中学、突一中当临时工,靠每月20多元的工资生活。由于家庭贫困,1980年,40岁的他才经媒人介绍和命运同样坎坷的司炳兰结了婚,并有了一双儿女,一家四口生活虽清贫倒也幸福美满。1998年他从临时工转正成了一名正式的工人,工资涨到了300多元,一双儿女也分别考上了大学。 

 

        2008年5月21日,潘凤德和司炳兰老两口互相搀扶着来到突泉县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他们把靠拾荒换来的半生积蓄28000元全部捐给了汶川灾区。28000元,沉甸甸的,对于潘凤德夫妇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多深的爱心! 潘凤德的家只有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里屋外堆满了废品,室内家居简单得近乎寒酸,最值钱的就是一台18寸的电视机了。“这有啥可说的,就是想尽点心,能帮点就帮点。”68岁的潘凤德老人憨憨地说。瘦小的身材坐在那里毫不起眼,黝黑的脸上写满沧桑。“俺是打旧社会过来的人,啥苦都吃过,啥罪都受过,俺这心里感激啊,要不是有共产党、有那么多好心人,俺咋能过上今天这日子……”潘凤德撩起衣角抹了抹眼睛。“这些天俺家的电视是一天24小时不休息,我们老两口是一边看电视,一边掉眼泪啊,看到汶川人民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这心里难过啊。当看到温总理对灾区的孩子说:孩子,别哭,别哭。可他自己却泪流满面时,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有难了。一连几天我都在想一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帮祖国一把,帮灾区人民一把。最后我和老伴商量决定把所有的积蓄都捐出去。这28000元本来是给儿子上大学用的,现在我儿子被国家招为国防生,这钱在俺这儿也派不上大用场,就用它给灾区重建新家添块砖吧。”

 

        平时,潘凤德一家靠捡垃圾增加收入。结婚28年来,从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身上穿的都是别人不要的,有的是拣破烂时人家扔掉的。说到一双儿女都是学校的尖子生,可是由于家里困难,从小到大从没给孩子买过一个苹果,一根冰棍,一块糖。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一次潘凤德把6岁的儿子拉到膝前问:“别人吃零嘴你馋不?”儿子特别懂事地说:“不馋,他们吃的时候我就把头转过去,背一段儿歌他们就吃完了。”就是在考大学需要增加营养的时候,潘凤德也没舍得给孩子买一斤肉。说起这些潘凤德老人一脸的愧疚:“现在儿子在部队每次跑步总是不及格,打电话回来埋怨我,在家时不让他参加体育运动。唉,不让他参加体育运动,我那不是怕费鞋嘛。那时家里就靠我一个月100多元工资,养活一家四口不容易啊。”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以后,潘凤德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个单职工要供两个大学生,仅靠工资是供不起的。为了能多挣点钱供孩子读书,潘凤德和老伴一起捡起了破烂。

 

        从2001年退休至今,他开始捡垃圾贴补家用,一捡就是8年。在这8年里,潘凤德和老伴每天为了多捡几个塑料瓶、几张废纸,披星戴月的流连于每个垃圾点之间。寒冷的冬天,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过时的皮帽子,早上4点多钟就得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炎热的夏季,顾不上蚊蝇乱飞和冲天臭气,半夜里就起床,赶在清洁工清理垃圾前走遍每个垃圾点。就是这样,潘凤德凭着节俭的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硬是靠捡破烂把一双儿女供到了大学毕业。 

 

        翻开潘凤德拾破烂的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笔笔收入账:2002年3月14日,卖纸26.6元、卖饮料瓶12元、卖塑料2.8元,合计:41.4元;2002年3月15日,卖娃哈哈瓶6元、卖杂料8.4元、卖水泥袋2.8元,合计:18.2 元……支出账:2002年3月27日,红方、馒头3.5元;3月28日豆腐一块0.5元;3月30日馒头6个1.5元,3月31日干豆腐1元……

 

        从这些收入账和支出账上可以看出每天拾破烂最多收入40多元,最少也就收入10多元,而潘凤德老两口每天的支出平均最多也不超过3元。过惯了俭朴日子的潘凤德夫妇,即使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超不过200元,可他总是很满足地说:“有党有国家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有吃有穿就行,现在儿女们都学有所成,我每个月还有退休金,我知足啊!”

 

        在突泉一中提起潘凤德,老师们说他工作认真,学生们说他待人热情。他在一中工作26年,有24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职工。潘凤德的主要工作就是烧水打钟,食堂烧火烟熏火燎的活没人愿意干,可他却做得非常好。学校烧水的活和学生打交道最多,也最容易产生磨擦,20多年里,他没和学生吵过假、产生过矛盾。现任突泉县一中某班主任尹林源老师说:“潘老师当年给我们的印象是来得早走得晚,最早来到学校的师生都能喝上热开水;放学后学校师生都走了,他才关掉锅炉。”用潘凤德的话来说,“这些农村孩子离家在外的不容易,我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都能用上开水”。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