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服务公益基金会
》 陈寿朋

陈寿朋:构筑生态保护心灵屏障的老教授

来源:组委会 时间:2017-08-23 15:16:19  浏览次数: 
陈寿朋 — 构筑生态保护心灵屏障的老教授
感动印象 :

没有人比他更热爱内蒙古,因为他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激情;没有人比他更眷恋草原,是他在垂暮之年依然奔走呼唤——治理沙漠,还草原绿色!这个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传到了人民大会堂,最终促成了国务院《防沙治沙》的出台!

颁奖词 :

共和国的战士,教育界的大家,发出了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铸成我们防沙、治沙的长城。

        陈寿明,男,1931年出生于江苏州,早年参加过渡江战役,曾任《人民中国》杂志俄文版编辑。1961年支边赴内蒙古,先后在内门古大学、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教育学院等高校任系主任、校(院)长。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曾两次访问苏联和俄罗斯。现已出版专著、译著等20余部。他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内蒙古沙尘研究治理促进会主席;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
 

        他穿越过炮火连天的战场,也曾奔赴在教育的第一线;他主持过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尔基研究"主题课程,也曾参加过我国《教育法》等十多部法律的审议。他出生于江南水乡,却把根扎在了北国塞外:他已是桑榆之年,却毅然投身于防沙治沙的事业中,并为此乐此不疲。
 

        他,就是陈寿朋,一位有着曲折和丰富人生阅历的老人,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教授,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陈老"。
 

        1948年,年仅17岁的陈寿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经受了革命的洗礼。
 

        1961年,为了支援边疆教育事业,陈寿朋从北京来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从此,他将自己的挚爱和激情献给了这片吟唱着高亢的蒙古长调和回响着马头琴声的辽阔大地。    
 

        陈寿朋先后在内蒙古大学、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教育学院任系主任、校(院)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教授。他桃李满天下,并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享誉内蒙古自治区内外。
 

        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他开设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尔基研究”专题课程,招收指导了我国高校第一批“高尔基研究”专业研究生。
 

        1993年,在边疆教育战线工作了30多年的陈寿朋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再次连任。
 

        桑榆之年,不愿看着美丽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变成荒漠的陈寿朋走出了书斋,走进了大漠。为了调查研究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情况,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内蒙古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等几大沙地。为了纠正人们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草原观,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大声疾呼:形势逼人,时不我待,环境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2001年7月16日,在陈寿朋教授的倡导下,中国•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宣告成立。
 

        2001年8月31日,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法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作为来自内蒙古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陈寿朋教授为《防沙治沙法》的制定出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修订付出了大量劳动,倾注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心血。
 

        2002年1 2月1 8日,随着中国•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和蒙古国沙尘暴研究治理暨建设秀美山川联合会在联合声明上签字,由陈寿朋教授首倡并积极推动的沙尘暴研究治理的国际合作组织正式启动。这个区域性的非官方国际合作组织旨在以研究治理沙尘暴为纽带,联合沙尘暴起源国、波及国以及其他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的国际非官方组织,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筹集沙尘暴研究治理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组织专家制定治理方案并开展国家学术交流。
 

        为了研究推广防沙治沙的技术与经验,他领导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在大兴安岭深处辟出了3000亩的示范林场,还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设立了生态道德教育基地。
 

        陈老一直喜欢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因为我们是为亿万人的利益工作的,因此我们的愉悦不是那么自私的、狭隘的愉悦。虽然我们的事业并不辉煌,但它能给亿万人民带来幸福。当我们死后,高尚的人会在我们的骨灰上洒泪。”在这位大仁与大爱的老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德与智、知与行融合的和谐之美。

热点资讯